傳統的手工彈棉在現在的人看來非常有趣
  東莞企石鎮常年開門營業的只剩一家手工棉胎加工店,彈棉匠葉小東一直在堅守
  文/圖 羊城晚報記者 餘寶珠 通訊員 劉蘇東
  寒露一過,氣溫隨之降低,在這樣的天氣里,葉小東也開始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期——彈棉花、做棉被。作為農耕時代的一門傳統技藝,彈棉花在過去曾是不少人選擇養家糊口的行當,其加工出來的棉被也因質優價廉而備受消費者青睞,是民間嫁女必不可少的嫁妝之一。
  然而,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工業的崛起,空調被、羽絨被等滌綸纖維製品相繼出現,手工棉被逐漸被機械紡織品取代,彈棉技藝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,幾近絕跡。但在東莞企石鎮,“彈棉匠”葉小東至今仍堅持手工彈棉,為當地居民定做婚用新棉胎或翻新舊棉絮。
  子承父業彈棉22載
  近日,記者在葉小東經營的手工棉胎加工店看到,10來平方米的鋪子簡陋狹小,整齊擺放著不少成品棉被,店中位置一臺研磨機已經占據了大半地方,角落裡堆放著不少棉花、棉線等原材料。只見葉小東頭戴口罩,腰綁彈弓,手握木槌,不停敲打著彈弓上的牛筋,利用牛筋的振動將棉花彈松。伴隨著清脆的擊弦聲響,店鋪里棉絮紛飛。
  今年41歲的葉小東來自河源龍川,是家族裡的“彈二代”,其父親早在1964年就來到企石做一名“彈棉匠”。在物資匱乏的年代,“彈棉匠”曾供職於供銷社,靠拿工資為全鎮居民彈棉花、做棉被。直到改革開放後,供銷社取消經營人工棉被業,“彈棉匠”們才紛紛自立門戶。
  “剛開始我並不願從事這行,因為我在學生時期曾幫父親打過下手,覺得太辛苦了。但父親不願這門手藝在他手中失傳,就硬是逼我做了‘彈棉匠’。”葉小東告訴記者,成為“彈棉匠”並非其本意,無奈兩個哥哥都不願子承父業,考慮到父親的情緒,於是高中一畢業就師從父親學彈棉花,至今已有22年彈棉經驗。
  一道工序耗時3小時
  談起學藝之路,葉小東坦言非常辛苦。“彈棉花上手容易,但要精通至少要3年。而且傳統的手工工序包括彈棉、研磨、下棉線等十幾道工序,單彈棉花這一道工序就要3個小時,費時費力。一床棉被製作下來需要8個小時,一個人一天最多能彈兩床棉被。”
  葉小東告訴記者,手工棉被非常保暖、經久耐用,即便是年頭久遠的舊棉絮,一經彈制,又可恢復潔白,柔軟如新,在過去非常受歡迎,還是民間嫁女必備的嫁妝之一。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,是手工棉被業的輝煌時期,他經營的棉胎加工店在當時請了6個工人,“我們最多一天接過25床棉被的單,尤其到了冬天,訂單不絕,從早上5點半一直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。”
  然而,到了本世紀初,葉小東和其他“彈棉匠”一樣,經歷了彈棉花的變革,從原來的彈弓、手工磨盤發展到半機械化,彈花機取代了彈弓,電動磨盤也代替了純手工的勞動,生產效率大大提高。
  不願輕易放手轉行
  “手工彈棉所用的彈弓由杉木和牛筋做成,加上木槌重達20斤,操作起來相當耗時耗力,機械不僅節省了時間和人工,加工出來的棉絮也更均勻密實。這本是件好事,但隨之而來的空調被、羽絨被等滌綸纖維製品也迅速占據了市場。”葉小東告訴記者,手工棉被業自2004年就開始進入蕭條期,訂單越來越少,到最後連工人也請不起了,到如今即便只靠夫妻倆來做,生意依然是越來越慘淡,有時十多天都沒一單生意。
  “輝煌時期僅企石鎮就有20多家棉胎加工店,而到如今,常年開門營業的僅剩我這一家了,一些‘彈棉匠’只在旺季到時才會開門營業,多半從業者都是上了年紀的人,年輕人誰還願意去學彈棉花?”葉小東說,手工棉被業幾成夕陽行業,但他並不想輕易放手轉行,“彈了這麼多年,對這行也有感情了。直到現在,還有人拿我父親彈的棉被過來翻新,足以說明手工棉被質量如何,客人的一個‘贊’,就是堅持的理由。”編輯:實習編輯  (原標題:傳統手工“彈棉匠”葉小東的秋天:蕭條並溫暖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b00abizh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